草莓飘香 田园“莓”景等你来******
又是一年草莓红。1月4日,在衡山县福田铺乡金路村,福云生态草莓园的50亩草莓陆续成熟,进入采摘期。
走进草莓种植大棚,一垄垄草莓长势喜人,嫩绿的草莓秧沿着田垄铺开,朵朵小白花点缀其中,绿叶下一颗颗饱满的草莓若隐若现,娇艳诱人,在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少游客趁着晴好天气,在草莓园体验采摘的乐趣,享受惬意“莓”好生活。
园内草莓品种丰富,有酸甜可口的红颜草莓、味美香浓的奶油草莓、软糯香甜的越秀草莓、香甜味浓的贵妃草莓,以及肉质细嫩的白色草莓“粉玉”等,满足市民游客的不同口味,采摘可持续到4月底。
草莓园技术人员邓中和介绍,“我们都是采用绿色环保的种植方式,使用的是有机肥,都是人工除草、人工护理。”
产业兴则乡村兴。2022年,衡山福云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调整农产品种植模式,引进优质草莓品种,发展草莓产业,上半年种瓜果下半年种草莓,增加冬季收入,带动当地百姓增收。(廖晶 戴玮 李晓婉)
基因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为帕金森病治疗带来曙光******
科技日报讯 (记者赵汉斌)帕金森病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中老年健康的“第三杀手”。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季维智院士、李天晴教授团队在应用基因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伙伴期刊—帕金森病》。
目前,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已超300万人,年医疗费用超过2000亿元。这种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6年内的死亡率高达66%。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长期使用会带来明显的副作用,后期还有失效之虞。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经济并适合广大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方法,一直是整个医疗领域努力的方向。
李天晴、季维智团队耗时8年,潜心开发出用于帕金森病治疗的可持久稳定分泌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基因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将其移植到大鼠和猴帕金森病模型后,可通过恢复纹状体多巴胺水平,实现中脑多巴胺环路的原位重建,并可快速恢复急性和慢性帕金森病猴模型的运动和非运动障碍缺陷。长达5年的结果评价,证明了该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显示出基因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在未来帕金森病临床治疗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此项研究有力地支持了基因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不同帕金森病模型中的显著治疗效果,其安全性可在移植前得以充分评估;同时可实现细胞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扩增以及建立稳定的质控体系,用于细胞药物开发。此方法可以治疗包括重症在内的大部分帕金森病,且移植结果在2周内可发挥功效,有利于移植效果评价,减少临床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