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释放“链式”效应******
中新网西宁1月11日电 (李隽)11日,记者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获悉,2022年以来,该州聚焦规划引领、错位发展、一体推进和多能互补,持续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稳中求进,清洁能源生产和清洁能源消纳呈现“双轮驱动”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链释放“链式”效应。
截至目前,该州新能源产业装机总规模达到1207万千瓦,在建大基地项目750万千瓦,在建市场化项目1100万千瓦。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水电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风资源居全国前列,可用于光伏、风电建设的荒漠化土地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基地。其中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州年平均光照3000小时以上,是中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据悉,该州制定《海西州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海西行动方案》,确立全州风电光伏装机至少达到3000万千瓦,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权重均须超出全省平均水平目标。对标4条特高压电源基地,依托“风光”和土地资源,厘清每个新能源园区的空间边界和整装开发片区,加快交通设施、电力走廊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新能源企业“拎包入住”。
依据海西州经济发展布局和区域资源优势,设立新能源发电集群产业分链、光伏装备制造产业分链、风电制造产业分链、新型储能电力系统产业分链、零碳产业园分链等7条分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开发,明确清洁能源各产业链发展方向,形成错位互补的发展格局。
海西州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推进,优化整合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构建“以荷定源”“负荷先行”“荷源一体”等“源网荷储”一体化就地就近消纳发展模式,使新能源变成产业项目的招商配置资源,让清洁能源在产业发展中真正发挥出链式效应。
该州统筹把握清洁能源发展特征,利用常规电源,合理配置储能,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实现风光热储、风光水储、风光火储协同发展,提高电源质量水平,为能源供需提供保障。目前,中广核、鲁能等重大光热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完)
沪政协委员:推动“上海智造”成为世界商品、全球产品******
中新网上海1月10日电(记者 范宇斌)“上海是中国高端产业要素汇聚地、前沿产业创新引领地和先进制造水平示范地,全力推动‘上海智造’成为‘世界商品’‘全球产品’是‘国家所需、上海所向’,也是上海的天然使命和内生动力。”上海市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常委、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上海自贸试验区分公司副总经理尧金仁10日如是说。
当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首日,大会现场开启“委员时间”,邀请多位上海市政协委员围绕民生、教育、产业制造、文化、法治等热点话题通过网络直播进行分享和解答。
尧金仁是一位连续参加了三届政协履职工作的“老委员”。他说,放眼全球,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或城市必有一种或几种响当当的“世界商品”“全球产品”。如瑞士的钟表和军刀、德国的奔驰和宝马、美国的制药、日本的电器、法国的香水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上海智造’与历史上的茶叶、香料、咖啡、蔗糖等,本质上都是‘世界需求’下的‘全球产品’。”
在尧金仁看来,“上海智造”的历史底蕴、产业布局、综合优势叠加,是支撑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底气和实力。他建议,上海应该在高端产业的引领、现代金融的配合、科技创新的支撑等方面继续发力,全力推动“上海智造”成为“世界商品”“全球产品”。
他谈及要以“世界影响力”的能级标准为标尺,全面提升“上海智造”能级。“比如,可以持续优化‘上海智造’空间格局,在上海主城区外、‘五个新城’、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全力打造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于一体的标志性世界级产业集群;持续强化深度融合,如汽车制造与研发、能源服务、进出口相融合,智能制造与金融、贸易、仓储、物流、航运建设相融合等。”
在现代金融的配合方面,尧金仁在调研中发现,现代金融在支持高科技企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面临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对于硬科技来说,它的研发周期较长、风险较大,尤其需要中长期资本支持。”
他建议,可以发挥政府基金的引导作用,深化科创板改革发展,优先支持智能制造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加快构建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与科创模式相匹配的优质创新资本中心,更好发挥注册制改革牵引作用等。(完)